灯笼是一种用于照明的器具,通常由纸或布制成,内部装有灯泡或蜡烛。传统上,灯笼在中国春节等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被广泛使用,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。灯笼的形状和颜色各异,可以是方形、圆形、菱形或动物形状等,通常用来装饰街道、庭院和室内。现代的灯笼也可以是由塑料、金属、玻璃等材料制成。
《宋书·武帝纪下》:“牀头有土鄣、壁上挂葛灯笼。”
元武汉臣 《生金阁》第三折:“可可的我的灯笼刚到门就灭了,那里讨火烧他?”
《说岳全传》第十一回:“又一个走堂的小二,拿着一盏灯笼,高高的擎起送考。”
灯笼
巴金,《寒夜》一:“两个灯笼红亮亮地挂在球竿上。”
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,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: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,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。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,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唐开元年间,为了庆祝国泰民安,人们扎结花灯,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,象征“彩龙兆祥,民阜国强”,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。